[原创] 蛊(小说)

 
义夫义 发表于 2021-1-23 13:33:11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月色溶溶 发表于 2021-01-07 14:02
知道了。谢谢老师!

谢谢理解!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1-1-23 13:34:14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月色溶溶 发表于 2021-01-17 19:03
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赞一个!

感谢文友鉴评鼓励,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1-3-28 02:03:03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铃声声 发表于 2021-01-23 15:47
老师以小说的形式,真实再现了“十革文革”那段历史,值得一看。
感谢老师的创作!为老师点赞!

感谢文友留言鉴评鼓励,祝您春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2-23 11:03:44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2-02-23 10:51
一段很真实的历史,从你的叙述看,应该是发生在叙永到古蔺四渡赤水纪念馆那一段路上——过河就是贵州了。那一带花苗居多。

感谢老师临贴留言。问好!
四川亦有苗族(熟苗)村寨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2-23 11:15:58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2-02-23 10:52
四川在和云、贵接壤那一带,苗族较多。当然大多是熟苗。当地称花苗。有确是这样的。不但是镜子,特别是腰带,不能随便送的……

老师您说的对哦。新年好!
这个学生初次出门“长征”,那里知道苗族人的风俗呢,所以,送给阿妮一个小镜子,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命运。缘乎?命乎?

点评

是哦,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汉族不同,这个学生第一次出门长征,他哪里知道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2-23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2-23 12:13:57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遥祝老师虎年吉祥快乐

点评

遥祝老师虎年吉祥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2-23 1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2-23 12:20:37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02-23 12:13
遥祝老师虎年吉祥快乐!

遥祝老师虎年吉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2-23 12:22:06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2-02-23 11:39
这个瓷铁缸子是那段历史的物证,值得收藏,若干年后就是历史文物了!

呵呵,也许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2-23 12:23:16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2-02-23 11:35
是哦,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汉族不同,这个学生第一次出门长征,他哪里知道啊!

送人一个小镜子,改变了一生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义夫义 发表于 2022-2-23 22:00:42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
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驱毒"了。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烂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
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
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点评

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如《岭南卫生方》云记载:制蛊之法,是将百虫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2-25 19:53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实名认证

热门推荐


全国经济普查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82302000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