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宣纸的漫谈

已有 436 次阅读2011-4-17 09:17 |

宣纸的漫谈 
    据最新的资料显示:我们传统的宣纸制作与墨锭制造,已在最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被列为“国家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之列,经国务院批准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宣纸,这个包含了无数智慧、劳动结晶的产品,早已上升到国粹的高度,并被提升到文化产业很重要的高度! 
    在此,引用一段中国宣纸集团发言人的话,作为此次漫谈的开始:
……我们不仅要感谢历史上为宣纸做出贡献的能工巧匠们,还要感谢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天子进贡制度,因为整个天下的大地、山川、人、物等等均归属于那位整天坐在金銮殿上聆听别人汇报的皇帝一人的,各地的奇珍异宝自然也属于他了。宣纸是平凡而珍贵的,是明显带有浓浓民族色彩的宝物……
概述

“宣纸制造始于唐代,产于安徽泾县,因泾县古时隶属宣州,故命名为宣纸”。这是迄今为止许多资料和教科书上关于宣纸的定义。但有人望文生意,把泾县两个字去掉,认为宣纸就产在宣州市。

长期以来,许多人之所以把宣纸的产地搞浑,主要是不了解宣纸的历史及其所产生的过程,而要了解宣纸的历史必先了解纸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大家知道,造纸术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发明了用麻、布和破鱼网等造纸,懂得了以植物纤维造纸的诀窍,于是东汉末年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造纸工人一直广泛地沿用旧布、破鞋、乱麻、蚕茧、桑根、桑皮、藤、苔、楮、谷、构、竹子、稻草、麦桔等原料造纸。

到了唐代,纸以原料得名的有麻纸、棉纸、谷纸、海苔纸、山藤纸等;因地得名的有广都纸、蜀纸、越纸、峡纸、剡纸、山纸、宣纸、歙纸等。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近年来,市场上不知不觉冒出了许多加了头衔的宣纸,甚至有人干脆冠上日本宣纸、韩国宣纸、台湾宣纸等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同时还导致大家在描述正宗宣纸的时候不得不加上额外的修饰字“真正的宣纸”、“正统的宣纸”、“正宗的宣纸”……令人感叹!

        “……懂得一些宣纸的基本知识或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宣是地名,纸是产品,二者结合后就是特色区域的产品,是一种高级书画纸张,是它在历来的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一枝独秀,商家就将其它的产品上冠以某某地名,并堂而皇之地打上宣纸在市场流通起来。其实它的产地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它的原料只有两种,一为青檀皮,二为沙田稻草——水稻的茎秆……”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宣纸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一种具有墨润效果的艺术用纸;狭义概念应该是这样的:“产于泾县,主要原材料有且仅有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纸”。
  
  
    1981年主管文房四宝的轻工业部二轻局发文通知全国:“……除安徽泾县用青檀为原料生产的名纸称作宣纸外,其他地方应使用书画纸为名,以免影响宣纸声誉……”


        以下摘录一段安徽省宣纸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宣纸集团厂办秘书黄飞松文章中的一段话,或许能对宣纸的概念(本人认为是宣纸的狭义内涵)能做进一步的说明:



“……懂得一些宣纸的基本知识或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宣是地名,纸是产品,二者结合后就是特色区域的产品,是一种高级书画纸张,是它在历来的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一枝独秀,商家就将其它的产品上冠以某某地名,并堂而皇之地打上宣纸在市场流通起来。其实它的产地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它的原料只有两种,一为青檀皮,二为沙田稻草——水稻的茎秆……”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宣纸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一种具有墨润效果的艺术用纸;狭义概念应该是这样的:“产于泾县,主要原材料有且仅有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纸”。







1 宣纸的历史
    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






1.1宣纸的起源


世界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发祥地在我国的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由于历年交通不便,而黄河流域又极少产出利于古代造纸的原材料,加之古法造纸中的手工抄造必须要用竹帘来完成,别的材料无法完成或难以耐久使用……,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方转向南方。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毫无疑问,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

宣纸最终落脚在泾县也暗合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宣纸的由来,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记载,摘录如下:生产宣纸的泾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论的弟子扎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惰。年复一年,终未如愿。一天,孔丹徘徊于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还有一说,宋末天下战乱,有个叫曹大三的人,从太平县徒迁经县避难,见峡谷水清檀肥,逐定居于此,以察论本为生业,世代相传。如今小岭纸厂的曹运声、曹慈源、曹于南三位老艺人,均系曾氏后裔。可以说,宣纸的生产如纸的发明一样,绝非成于一旦,功就一手,也是无数能工巧匠经过长期苦心研制的结果。

1.2 宣纸的发展历程
泾县宣纸产生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宣纸的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经理了由少到多,由衰而盛,盛衰交替的过程。

宋朝时期,文化传播媒介随时代发展简化之后,宣纸的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江南东路的宁国府管辖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宣)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纸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同时又在此书中指出“宣纸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等语。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小曰曰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尽齐十一以同归;贡与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至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清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泾县小岭,其时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棚户(厂家)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

当时的繁荣景象与中国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的小说一样深入国人之心,清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就描写到宣纸,小说中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圆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等。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由此可见,当时宣纸的繁荣程度了。

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泾县宣纸业经历了由恢复到发展而繁荣鼎盛的时期。

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也因此受到阻碍,生产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纸槽苟延残喘,解放时已全部停业。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厂家也由开设的联营到公私合营,继而国营,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1992年8月,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在此期间,许多我国国家领导人和文坛泰斗均到过泾县,并留下了墨宝。
195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郭沫若同志对“红星牌”宣纸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宣纸在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







郭沫若同志在试用"红星牌"宣纸之后,又欣然题下“中国宣纸样本”,送至红星宣纸厂,红星宣纸厂遂按样制作了当时的宣纸样本,封面即采用郭沫若同志的题字(1965年)。






样本里面的一段话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促进了……”






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来安徽省泾县宣纸厂视察“红星牌”宣纸生产时批示“改进生产工序,加强劳动保护”。

1964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参观后题词:“宣纸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已发扬光大,想今后更能精益求精。”

此后,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先后接待国家领导人陈毅、方毅、胡 耀 邦、乔石、万里、彭冲、李瑞环、杨汝岱等,他们均对宣纸的的独特制造工艺赞叹不已。






2002年5月2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参观“红星牌”宣纸的制作过程,题写了“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除了国家领导人之外,一大批艺术大师对宣纸更是情有独钟。
1980年7月,国画大师刘海粟题下“纸墨千秋,墨韵万变”。






1985年4月全国美术协会主席吴作人题写了“纸墨千秋”。





另外,黄冑、李可染、李苦禅、赖少其等书画大师都曾多次亲临泾县宣纸制作现场,并题词作画。
启功、赵朴初、雪石、韩美林等大师先后为中国宣纸题辞,他们都对纸中珍品--宣纸情有独钟,纷纷留下丹青墨宝,寄托了他们对宣纸的无比深情……
历年来,泾县的宣纸企业,更是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各级领导、艺术界名家、艺术爱好者、学院媒体以及国际友人等等等等。。。。。。
宣纸这一国粹艺术,已通过多种渠道,迅速传播开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W242500 ID 72527

  • 等级
    初级会员
  • 积分
    332
  • 红包
    331
  • 影响力
    207
  • 推广贡献
    1
  • 人民币
    0
  • 金币
    0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182302000041号